欢迎访问顺时针纪念册分部官网-www.sszjnc.com+微信关注/网站地图/联系我们/13908096439

免费咨询热线400-028-9097

万县粮校财12班同学聚会纪念册定制

首页 同学聚会感言 故事新编:早生了二十年

故事新编:早生了二十年

顺时针纪念册 www.sszjnc.com 阅读:

篇一 : 故事新编:早生了二十年进看守所已经几天了。到底是几天?霍喜焕自己也说不清楚。几天来,吃不好无所谓,自己本来就不是一个讲究吃的人;受同房间犯人们的欺负也无所谓,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讲究面子的人。真正让霍喜焕难受的是已经几天没抽着烟了。

这天,那两个态度一直挺好的年轻检察官来看守所提审他。他带着几十年一贯制的眯眼笑脸,张口就向检察官要烟抽。检察官也一脸笑容地掏出烟递给他,还为他点着了烟。

双方坐定后,这边问那边答,你问什么他答什么。都是一些在检察院已经问过答过的问题,所以很快就问完了,笔录随之也出来了。检察官和蔼地请他看笔录,他想都不想就说:“不用看,不用看。”“那你在每页上签上名字,按上手印吧。”霍喜焕照办。两个年轻的检察官把笔录在桌面上戳齐后放进公文包,起身要走。霍喜焕忙说:“你们别走,我还有个问题。”两人立在那里,以为他要揭发别人,交换了得意的眼神,其中一位客气地说:“你说吧”霍喜焕呵呵地笑了两声,说道:“你俩跟领导说说,我把事情都如实讲清楚了,钱也全上缴了,也该让我回去上班了。你们告诉领导:等我回单位后,一定好好为党工作,不再要别人的钱了。”检察官有些失望地说:“你可以这样想想。”转身就走了。霍喜焕还想问这句话什么意思,人家已经走出审讯室了。看守说:“回去吧,人家已经走了。”霍喜焕依旧眯眼笑脸,走在看守的前面,自言自语地叨咕着:“他这句话什么意思呀?他这句话什么意思呀?”边走边摇晃着他的眯眼笑脸。

听说过顺的,没听说过这么顺的:不到三个月,法院对霍喜焕的判决书下来了:犯受贿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一同被判决的还有他爱人马玉芹:犯受贿罪、包庇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霍喜焕的眯眼笑脸木刻式僵死在面庞上,让人看了有些难受。后经上诉,霍喜焕捡回了一条命,改判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霍喜焕的案子在边城一时间成了公务员们席间的谈资。那年头,贪污受贿一万元可以判一年,十五万就可以判无期徒刑。霍喜焕被法院认定的受贿额是五十万元。乍一听,最后判了个死缓似乎是法外开恩了。公务员们在席间从霍喜焕案子中却再次验证了“坦白从严,抗拒从宽”的经验,也有人感慨他身上那种说不清楚是可爱还是可悲的傻气。

霍喜焕是边城一户普通工人家庭的长子,从小脾气好,脑子也不笨。他上到大学二年的时候,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后来回到边城,被分配到一家商店从营业员做起。因为经常给商店的黑板报写点小稿件,被认为能写,调到局党委宣传部当干事。爱人马玉芹在一家食品厂当工人。当时两人的工资都不高,家里还养着两个孩子,生活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紧紧巴巴过得去。霍喜焕特别爱看电影。一次,马玉芹给他点零钱,让他去买瓶酱油。霍喜焕到了街上,路过电影院时就忘了买酱油的差事,花了两角钱买了一盒烟,又花了两角钱买了一张电影票,在电影院里最后一排喷云吐雾地看起了电影。马玉芹见他迟迟不回来,知道他又去看电影了,虽然不高兴,也生不起气来。因为她知道霍喜焕只是爱看电影,并没有赌博、玩女人的毛病,属于可以忍受的范畴。马玉芹便打发孩子去买酱油。

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家里的钱由马玉芹掌管。霍喜焕的兜里经常没钱可装,呵呵地笑着自语:“我的兜里比脸还干净呢。”兜里缺钱,烟就经常断顿。工作时间他愿意去各屋串门,许多时候他也插不上话,就眯眼笑脸地立在一边听别人海阔天空地白话。会抽烟的同事知道他干什么来的,大都主动给他递根烟。嘴损的边递烟边埋汰他。他也不生气,眯眼笑脸地伸手接烟,呵呵地笑着。有时候屋里没人,他会把别人丢弃在烟灰缸里的烟屁股收集起来,拿回自己的办公室,拆开烟屁股把烟丝归拢在一块,卷成细烟卷,自嘲合成牌的,供自己享用。

一年春天,局里组织干部到郊外山上栽树。霍喜焕弯腰扶小树苗时, 觉眼前一亮,定睛一看,是一支打火机在阳光下反着光。他捡起来看到和自己的打火机是同一款的,也不吭声,装进了胸前的上衣口袋里。不长时间,霍喜焕眼前又是一亮,又捡到了一支同一款的打火机。他还是不吭声,仍然是装进胸前的上衣口袋里。身边有人看到他两次捡起打火机,便在下山的路上逗他玩:“喜焕,你一上午捡了两支打火机,是不是应该见面分一半啊?”霍喜焕呵呵地笑着,不自然地说“都是我自己的。”那人说他:“你怎么跟熊瞎子掰苞米似的,掰一穗掉一穗的。”他呵呵两声,迎合道:“谁说不是呢,捡一个丢一个。”

那时,霍喜焕因为有大学文凭,已经当上了副科级的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下企业时,人们都叫他霍部长。他喜滋滋地说“什么部长呀,就是一个写稿的。”马玉芹也因为有大学文凭,被任命为公司工会副主席,正科级待遇,比他还高半格。在常人看来,霍家已经可以了。人不好的时候,啥也不敢想,人好的时候,越好越想更好。霍喜焕在边城有个大学女校友,叫李淑琴,才貌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两人都知道有对方这么个人,但没有什么来往。李淑琴命好,前几年市委换届,省委要求新一届市委常委班子里面必须有一个大学文化的女性成员。省、市两级组织部门加班加点寻找这个人选。这时,李淑琴刚入党没两年,在一家公司财会科当副科长。组织部门经过反复比较综合考虑后,认为李淑琴相对是个合适人选。报经省里同意后,突击提拔李淑琴为公司副总经理。不到一个月,又任命她为市委常委,学习分管全市的财贸工作。一年半以后,上面又让她改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继续分管财贸口。霍喜焕起初对李淑琴的突然迅速提升没觉得什么,也没去想什么。架不住身边好心的同事隔三差五地开导他:同学校友是一项宝贵的资源,不用多可惜啊。久了,霍喜焕的心思就活了。

一次会议结束后,霍喜焕特意在李淑琴必经之道迎着她,主动自报家门,认校友。那天,女副市长的心情不错,认下了这个校友,留下了一句“以后有事可以找我”,就在一大帮官员的拥护下离开了会场。这次相认,让霍喜焕兴奋地像个孩子,天天晚上做梦都乐醒了。

几天之后,霍喜焕选在下午快下班,市政府大楼里人不多的档口,敲响了李淑琴办公室厚重的木门。里面的女主人没有搭理敲门人,大声地训斥着什么人:“妈的×的,我知道就是有个姓宋的经理,没起好作用,鼓动个体户来政府闹事。”霍喜焕听到里面的女人说话声音大,知道领导发火了,想走,刚转身,那扇厚重的木门开了,走出了三个男官员。这三人霍喜焕都认识,双方都愣了一下。三个刚挨了训的官员,肚子里窝着气,不愿意说话。霍喜焕因为是找市长办个人事,底气本来就虚,忽然遇见熟人,也不知道说什么,就呵呵一笑,算是打过招呼。三人走远了,霍喜焕再次敲门。这次获得了里面女主人“进来”的口令。

没多久,霍喜焕十分低调地到市政府口岸管理办公室上班去了。

两年后的一天傍晚,两个年轻的检察官因为半年来几个经手的案子都办不下去,不了了之,感到窝火,便到一家小餐馆吃自费餐。两个年轻人闷不吱声地喝着啤酒。不经意间,邻桌两位外地人的话音越来越清晰地飘过来。年轻人听力好,简单一捋,有用的只是一句话:本市口岸办的霍科长雁过拔毛,每次盖章都收黑钱。两个年轻人你瞅着我,我瞅着你,眼睛大了,眼睛亮了,酒也不喝了,把饭钱丢在桌子上就走了。

有单位有姓有职务,要找到这个人太容易了。第二天上午,两个年轻的检察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霍喜焕的办公室,把他请到了检察院,谁也没想到,刚一切入主题,霍喜焕便一五一十地把收人钱财的事儿全讲出来了:“我每次收人家钱的日期和数额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钱都在我爱人手中保管。我们一分钱也没花。你们要不信,可以问我爱人。”检察院的人到霍家搜查时,马玉芹也非常配合。人证物证都能证明霍喜焕说的全是实话。霍喜焕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每盖一个章收五十到几百不等,很少有上千的时候,但是积少成多,竟累加出五十万来。

霍喜焕、马玉芹两口子压根就没过过好日子,钱多了便不知道该怎么花了。两口子把收来的小钱攒成了大钱。和霍喜焕在一起共过事的人都说他没什么心眼。其实,马玉芹也没聪明到哪儿。马玉芹对霍喜焕说:“这钱咱先别花。有人问呢,咱就都交上去。时间长了没人问呢,就留给两个孩子将来结婚用。”可结果呢?用咱老百姓的话说:钱还没捂热呢,人就进去了。

霍喜焕在狱中服刑没几年就毫不意外地得了肝癌。这时候外面的形势也在发展,贪污受贿几百万上千万都判不了死刑了。人们开始同情起坦白从严的霍喜焕了。有人说:“他呀,就是早生了二十年。要是放到现在,还算个事吗?”霍喜焕得了肝癌后,在狱中难以得到正常治疗,出来治,家中又真的没什么钱了。到了癌症晚期,检察院、法院、监狱三方主动安排他“保外就医”,不久死在狱外。

二〇一四年春节期间,霍喜焕的小儿子参加同学聚会。李淑琴的前女婿在席间抱怨:“这年头卡不让收,礼不让收,福利不让发,这日子还能过吗?”霍喜焕的小儿子看不惯李淑琴前女婿的德性,不给面子地送上一句话:“你们公务员的日子都没法过了,我们这些平头百姓那不都得要饭去呀?可以了!”旁边的一位女生不高兴了:“都说什么呢?大过年的,能不能说点高兴的吉利的话,啊?!”这一声“啊”,弄得全桌静默了片刻。

篇二 : [征稿]做了十年编辑 聊一聊编辑和图书出版那点事(1)1

在一家大的出版社做了十多年编辑,也想把自己做编辑(这里仅指出版社书稿编辑,杂志编辑不在此列)的一些心得体会和作者聊一聊。

想到那里说到哪里吧。

先说说投稿方面的事情吧。

每个出版社、每个编辑风格都不相同。经常有作者拿一本书稿,投到一家出版社,被编辑退了回来,就感觉在这家出版社再也出版不了了,其实不然。

一个大型的出版社往往有几百名编辑,这些编辑分属不同的部门,比如有的编辑是负责医学方面的、有的编辑是负责经济管理方面的,你把一本医学方面的书稿投给负责经济管理方面的编辑,他当然不感兴趣。

还有,每个部门、每个编辑的成长时期也不同。比如,一家以法律图书为核心的出版社,可能他的法律图书出版部门会比较成熟,所以这个部门的编辑会对法律方面的稿子比较挑剔;但是这家出版社经济管理图书出版部门可能比较年轻,那么他们对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稿就会渴望由而放宽采用标准。

即使是同一个部门,干编辑时间长短也有不同。有些老编辑,资源多见识广,对稿子会相对挑剔;一些新编辑,资源少经验少,对稿子会比较饥渴。所以同一本书稿,在老编辑那里过不了,在新编辑那里就有可能通过。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该怎么找到合适的编辑?

推荐一个办法,可以在书城、网上书店,搜索你所投稿稿件同类图书,看看那些近年卖得好的图书,在版权页(书内有出版时间和定价的那一页)中有责任编辑,排在第一的那个编辑绝大部分就是这本书的组稿者,就可以直接打这家出版社总机找这位编辑投稿。一家不行,多找几家,不要怕拒绝和不好意思,这属于供需关系,成不成有各种原因,谁也不是求谁。

当然,也不是随便一本稿子都能出版,这就需要在写稿子之前,多少了解一下市场和出版社的需求。

一般编辑经手的书稿,主要有投稿和组稿两种。投稿占绝大部分,因为图书编辑的职责主要就是使作者书稿符合出版规范出版而已,本身没有创作的要求。从这一角度说,编辑更像个媒婆,看中一个适龄的小伙或姑娘(书稿),经手捣持打扮一番(编辑出版),然后推介给另一方(读者)。媒婆的重要意义在于伯乐相马和捣持打扮,而不是自己去怀胎生产,编辑也是这样。

作为出版社成熟的编辑,每年度都会有任务的要求。比如,要出多少品种、加工多少字数、销售多少码洋(图书界术语,定价*册数=码洋)等等。

一般一个成熟编辑,一年经手的选题(相对成熟的投稿意向)从几十到上百不等,最终能出版的,通常在十几到几十种,见过最能干的编辑一年可以海量经手出版上百种图书,不过这属于极少数。

书稿有厚薄,有好卖不好卖的。

有的书稿厚,一本书就几十上百万字;有的很薄,也就几万字。最常见是在10-30万字左右。字数太少了,不成书,薄薄的,放在书架上连个书籍都看不到。

有的书好卖,编辑一年出一种也可能能顶上十种书的码洋或销量,反过来也能出了十多种也顶不上人家一种书的销量。这种现象很常见,好卖的书可遇不可求,毕竟现阶段编辑仅仅是个媒婆,再抢手的姑娘也得有人生出来,不像电影导演或者节目主持人,可以建立品牌效应,观众可以冲着某个大导演或知名主持去捧场,还没听说哪个读者冲着哪个图书编辑去选购图书的。(未完待续)

——————————————————————————————————

欢迎书稿投稿:各种教材教辅类(本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培训等)、职场励志类、家庭教育、百姓理财创业、艺术培训、名家专著、外语学习等稿件,各类小说、文学类暂不征集。欢迎投稿 chubanzhe@qq. QQ: 1492339493

——————————————————————————————————

-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6-17 22:41:00

2

编辑接触的稿件来源一般有几种。一种是,有作者投稿到出版社,出版社客服转到相关编辑手中,这种稿件来源比例很小;另一种是前面说到的有作者直接打电话、发邮件给某个编辑投稿,目前这种稿件来源也很少;最多的一种就是编辑通过拜访、网络、朋友推荐、作者圈子等五花八门的渠道主动联系、挖掘稿件。

从每年庞大的作者书稿和图书出版量来看,作者投稿和编辑约稿就像淮海战役,两股大军胡乱地搅在一起,都在寻找目标,又都摸不清对方,只好是碰上谁算谁。一场混战下来,有人兴奋,有人失落;有人斩缴甚丰,有人一无所获,但不管怎样,好好坏坏,一年总有那么些庞大数量的新书在出版,所以机会对于作者和编辑来说都是很多的。

现在不比十几年前。十几年前,计算机还没普及的时候,编辑接触的稿子往往是手写稿,就是在方格稿纸中一笔一划手写的那种。那个时候,一本书稿从酝酿、写作到出版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不像现在,很多人几个月甚至十几天就能攒出一本书稿。

从90年代初期到2000年以前,市场上的各类技术类、经济类、管理类图书还处于紧缺状态,通常普普通通一本图书首印都是万八千册,一种书几年卖个几万册很常见。这期间,各类以写稿为生的学生作者、职业作者、工作室大量涌现,到后期,连写稿子的耐心都没有了,一时,CV技术盛行(就是东摘西抄地攒稿子,Ctrl+C快捷键是复制,Ctrl+V快捷键是粘贴,所以业内把攒稿子技术戏称CV技术)。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每年新书出版品种不断攀升,十年下来,平均每家出版社每年的新书出版规模已经翻了十几番,一些大型的出版社年出版新书已经接近或超过10000种。

品种急速增加了,直接结果就是单种图书的书均销量越来越小,到现在,一种新书刚出版发个千八百册就死掉的比例越来越大。

常常有作者抱怨现在书稿难出版,即使出版了稿酬少、销量少,越来越不如意。这个中曲折,听我慢慢道来。

现在的图书出版机构大约分为这么几块。

第一种是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有出版资格的出版社,比如一些知名的像三联、作家、人民等,地方的像内蒙古、北京、重庆等,大学的像清华、北大、复旦等,行业的像机械、人邮、电子,教育的像高等教育、广东教育、江苏教育,还有美术类、文艺类等等。这些正规出版社往往有自己独立的发行渠道。他们赚的钱主要是垄断利润,也就是图书定价乘以批发折扣减掉一些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剩下的利润。

第二种是挂靠在上述一些大型出版社之下的合作公司,这一般是私营与出版社合资按比例分成,前身往往一些合作关系比较久,做得比较好的图书工作室或者社内人员转型,它们经手的图书仍然署正式出版社名,由出版社代领书号,销售一般也走出版社的发行渠道,总体来说和社本部出版图书差别不大,在此就不列举名称了。这些合作公司赚得钱主要包括,一些自编稿件的稿费、编辑加工费以及图书销售的一定比例提成。

第三种是经销商或书商变相从一些小规模正规出版社购买书号,自己印刷出版、自己渠道发行,这些机构有的是经过多年作为多家出版社的经销商,经过长期积累有了自己固定范围的发货渠道,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就尝试甩掉出版社单干;另一种是有特殊渠道或者行政资源,有可以保障的发行量的一些书商。他们赚的钱主要包括图书定价乘以零售折扣减掉一些印刷、公关、稿费支出所剩的利润。他们经手的图书有一个缺陷是未经过出版社专业出版流程或过分追求利润,会导致图书编辑加工、印刷质量相对较差。

——————————————————————————————————

欢迎书稿投稿:各种教材教辅类(本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培训等)、职场励志类、家庭教育、百姓理财创业、艺术培训、名家专著、外语学习等稿件,各类小说、文学类暂不征集。欢迎投稿 chubanzhe@qq. QQ: 1492339493

——————————————————————————————————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6-18 18:28:00

3

出版社的发行渠道基本由各级图书经销商(图书批发商)组成,通常每个省会有一两家一级经销商,负责覆盖全省的图书批销,各地级市会有二级经销商负责各自地市的批销,终端则是各地图书城、书店、学校和书摊。

十年前,图书品种还不时那么多,一个大型出版社,新书主发(新书出版后,第一次发出的主要用来各经销商、书店、学校作为样书展示的书称为主发,后来补货、订货所发的称作补发)数量往往可以达到几千册,一些大的书城、书店往往可以备货几十册、甚至上百册,全国主要书店加起来就有几千册。

但新书主发不等于实际销售,经销商和书店有可能退货。

一般出版社和经销商之间会有协议,几个月周期之内退回来的图书就冲抵货款,用来更换其他图书。一般经销商退回来的整包图书还可以再卖,不成包的零散图书只能化作纸浆。

所以,看似一种书出版社的垄断利润似乎很高,但也是存在很多风险的。

通常,按照业内的经验一种图书销售3000册是一个平衡点,一种图书从生到死,如果过连3000册都没有销出,那这种书出版社基本上是赔钱的;即使是销售了3000册,基本上也算是白忙活一场,持平而已;只有超过3000册才有可能赚钱。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大致的说法,每种书情况都不相同。

比如,一种新书,首印了5000册,先后销售了4000册,然后再也卖不动了。一般出版社的新书会有一个平均的退货比例,各个出版社不同。假设这种书最后又退货了1000册,那么加上库存没有卖掉的1000册,实际上有2000册就废掉了。这2000册的成本就要摊到那实际净销售的3000册上,这3000册的利润空间也基本被挤没了。

再比如,编辑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一种新书,首印5000册好久终于卖完了,还不错,正好有一点利润。重印不重印?不重印吧,可能还能卖一点,编辑、作者都有点不甘心;重印吧,一次至少要印1500-3000册,印刷成本才合理。狠狠心重印,完了!经常是重印多少,库存多少,先前5000册销售的利润又贴了回去还不够重印成本。

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编辑也很难保证一种新书,首印8000册,就正好卖出8000册,一点不退一点不存。往往,新书首印册数,大部分是按照出版社的平均规律,比如3000、4000、5000这样统一的,只有少数个别图书会根据营销、包销需要特殊处理。

有些作者往往会陷入误区,认为首印册数越多,销量也会越大,其实,判断一本新书是否畅销,不是看它首印册数有多少,而是要看它重印的册数和频率。也有个别编辑盲目冲动或者为了炒作,主观增大首印数和主发量,动不动几万册,但轰轰烈烈一场过后,市场反应冷淡,可能发出去的几万册,只卖掉几千册,剩下的全部被经销商退回,成了废品。

到今天,每一家书店备货的数量,一般只有几册,甚至一两册。为什么?

一方面,书不好卖了,出版社不敢多发。主发10册将来退回来8册,多发那8册干什么?另一方面,书店也没有地方摆放,书的品种越来越多,房价越来越高,各大书城、书店寸土寸金,为了能摆放更多品种的样书,就仅能减少单书品种的备份量。

常逛书店的朋友应该有这个体会,十年前逛书店,一种书很容易找到几本新书供挑选,现在再看看,大多数只有一本,被人翻成半新不旧的,爱买不买,没有多余。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想,既然品种越来越多,单本销售量越来越少,出版社为什么不能少出一点品种呢?

——————————————————————————————————

欢迎书稿投稿:各种教材教辅类(本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培训等)、职场励志类、家庭教育、百姓理财创业、艺术培训、名家专著、外语学习等稿件,各类小说、文学类暂不征集。欢迎投稿 chubanzhe@qq. QQ: 1492339493

——————————————————————————————————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6-18 20:08:00

4

其实出版社也是“骑虎难下”。

出版社和编辑何尝不想少出一点品种。出版社年年谈选题优化,编辑年年被新品种压得喘不过气,累得跟孙子似的——没办法啊,这就是市场经济。

别看出版行业属于垄断行业,行业内的出版社可不少,之间的竞争更是你死我活。

整个行业的圈子就那么大,你不出版别人家出。都是在大经济环境下生存,年年要增长,今年这个社发货码洋要超1亿,明年那个社发货码洋要超2亿,后年另一个社的发货码洋要超过5亿。怎么办,在单书品种销量不能显著提升的情况下,增加新书品种数是短期最有效的办法。

而且,出版社之间还要讲究个市场占有率和上架率。书店书架就那么大一块地方,该多摆哪家出版社的书?一些大出版社,书店得罪谁也不好。那么,只能是新书机会平等,谁出的品种多,谁占据的排放面积越大。这就好比,你一年出版500种,人家一年出版5000种,谁的图书“上镜”机会多?几年下来,一些小社挤也被挤死了,只能靠卖卖书号混日子。大社之间,对峙得脸红脖子粗,但是谁也不敢松懈。

不光出版行业,其他行业也是这副德行。

另外,选题优化也不是像说说那么容易。

出版社图书品种赢利的比例,可以用“二八原则”来作一个比喻,虽然比例可能不一定准确。那就是,基本上一个出版社80%的利润是靠20%的品种支撑的,其他80%的品种不是微利就是持平,还有很多在亏损,也就是撑撑总码洋数就是了。

但即使明明知道有80%比例的品种并不是优良品种,你也不能不做,这80%不做了,那20%可能连出现的机会都没有。

说编辑组稿是“伯乐相马”,其实哪有那么准?

除非是有比较雄厚的营销配套跟着,或者有垄断的资源罩着,或者有很知名的作者撑着,否则哪一位编辑也不敢夸下海口,我经手的这本图书可以大卖几万、几十万册。

有眼光、有经验的编辑相比普通编辑组稿,相差个一两千或者几千册的差距还是有可能,能有几万册的差距那实属碰运气。

通常一些超级畅销或长销的好书,不是靠伯乐相马“相”出来的,而是靠大浪淘沙“淘”出来的,回过头去看,很多长销十几年,畅销几十万、上百万册的超级优良图书,都是各种机缘巧合淘出来的,在出版之初,谁也未曾预料!

不过话还得辩证地讲,虽然超级好书的出现充满偶然性,但这些超级好书无疑都具有一些相似的品质,比如作者的沉淀、书稿文笔质量、独创性、开创性、迎合性等等。

这就引出一个编辑和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怎样去设计,才能使自己的书更有将来可能能成为“巨星”的潜质?

这个话题有点大,说来话长……

——————————————————————————————————

欢迎书稿投稿:各种教材教辅类(本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培训等)、职场励志类、家庭教育、百姓理财创业、艺术培训、名家专著、外语学习等稿件,各类小说、文学类暂不征集。欢迎投稿 chubanzhe@qq. QQ: 1492339493

——————————————————————————————————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6-19 20:26:00

@阳光慧 4楼

好文章,飘红处理。

再接再厉啊!

-----------------------------

谢谢斑竹抬爱!

不好意思,一边写,一边更新,回过头看竟有不少错字,身为编辑惭愧惭愧,同行不要见笑哦。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6-19 20:27:00

5

先阐述一下个人观点——“巨星”不可复制或者说“机缘”不可复制。

想通过研究、分析、设计,按照同样的轨迹完全复制一个比尔盖茨,复制一个姚明,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通过对“巨星”的研究、分析,来使自己的书稿的生命潜力提高一大截,那还是很有可能的。

周星驰版电影《鹿鼎记》中有这么一段:刚加入天地会的韦小宝被迫入宫偷经书,陈近南给了他一摞绝世武功秘籍,韦小宝说“还不得看个把月”,陈近南说“我是看了三年,练了三十年,才有今天的成就”……“看了就九死一生,不看就十死无生。”

所以说,对出版和市场不太了解的作者不能急躁,需要静下心来,容我慢慢梳理清楚,顺着思路走,自然会有所收获。

言归正传。

“巨星”也好,平庸也好,都是从地面上长出来的,还是先从地面收集收集典型。

这些年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作者和书稿,先尝试把他们总结归归类聊一聊,没有褒此诽彼的意思,存在即合理,只是客观地点评一下。

按照作者出书的目的分可分为几类。

古人著书为立言,今人出书为赚钱——首先说“为赚钱类”。

(期望通过出书名利双收,那是人之常情,每一位只要出书的人怕是都有这一层期待,只不过有的强烈,有的平淡或者各有看重而已,这里只根据侧重分类)

到了今天,因为有计算机和网络的便利,人人都有出书的机会。

大作可以持家,小作可以零花,何乐不为?

现阶段,持有这类想法的作者占比较大的比例。

有的是工作室、公司团队运作,自己根据市场热点、出版社特点策划、编写书稿,这类作者的书稿优点是:有一定的市场敏感度、书稿像流水线产品,编辑不大用操心就可以顺利出版,卖得不好也不坏;缺点是:易稿多投、形式雷同、容易走进程式化现象常见,同时他们也是市场上雷同产品充斥的主要创造者。

有的是一些个人作者,写了一本书稿偶获成功,尝到甜头,举一反三,成了业余写手。

还有更多是门外汉,听说人家出书领稿费挺好,也跑步进场凑热闹。

为赚钱类的作者,大致可以分为成熟型和生涩型两种。成熟型一般上来就很老到地和编辑谈历史成绩、稿酬标准、提供样稿,基本上很麻利地“砍价、交稿、等着收钱”三步走。生涩型一般根本还没弄明白什么是千字稿酬什么是版税稿酬,一脸茫然地签了合同,后天交了稿子恨不得今天就拿到稿酬昨天就看到样书。

成熟型作者成功的例子不少,毕竟赚钱的直接目的驱使,要求他们必须要多花一些心思策划、打造书稿产品,才可能获利;另外写得多了,熟能生巧,比生涩作者有一定优势。但生涩作者群众基数大,选题类型分散,其中不免藏有好玉,况且成熟也是从生涩经历过来。

成熟也好、生涩也好,只要目的是为了赚钱,自然离不开“稿酬”这个焦点。

“我的书若出版有没有稿酬?”、“稿酬什么标准”、“稿酬能给多少?”、“什么时候能领稿酬?”……

可能编辑被“为赚钱类”作者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有关稿酬了。

没有什么好回避的,下面就来仔细说说“稿酬”那点事。

——————————————————————————————————

欢迎书稿投稿:各种教材教辅类(本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培训等)、职场励志类、家庭教育、百姓理财创业、艺术培训、名家专著、外语学习等稿件,各类小说、文学类暂不征集。欢迎投稿 chubanzhe@qq. QQ: 1492339493

——————————————————————————————————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6-19 22:16:00

6

“稿酬”,也称“稿费”。说白了,就是出版社分给作者的辛苦费,在图书不是按照内容价值而是按照纸张定价的前提下,只能这么理解。

出版社支付稿酬,主要有四种形式:千字稿酬、版税稿酬、一次性稿酬、不付稿酬。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收取出版费,这不属于支付稿酬,以后再讲。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千字稿酬”。

随便找一本书,翻开版权页,里边会有一项“字数:***千字”。按照惯例,这通常是出版社和作者结千字稿酬的依据。当然也有少数出版社或者编辑或者中介者,按照页数、按纯文字数(插图不算)来作为结算千字稿酬的依据,这其中往往有隐情或猫腻,暂且不表。

千字稿酬的标准,一般是30-100元/千字不等(翻译类图书稿酬不在此范围),现阶段,最常见的是30-50元/千字。有一些知名作家、重大出版项目或者特项委托编写,会开到几十、上百标准,这一般属于特例。

举个例子,如果一本书正式出版之后的出版字数是300千字,与出版社商定的稿酬标准是40元/千字,那么作者应得的稿酬就是300千字×40元/千字=12000元。出版社会根据作者人数和扣税标准代扣税额,剩下的就是作者的纯稿酬了。

千字稿酬一般与图书的销售好坏无关,仅仅与出版社编辑付给你稿酬的心情有关。只要在正式出版合同(注意:仅指与出版社直接签订的合同,与图书中介、个人签订的合同不算此列——不要告诉我你不会判断哪是与出版社直接签订的合同啊,再说下去,就影响一些人生意了)中列明按照千字稿酬标准结算,那么哪怕这本书最终只卖了1册,出版社也要全额支付稿酬。只是,如果这本书只卖了1册,那么如果合同约定图书正式出版后两三个月内支付稿酬,恐怕你就要等上个年半载,等编辑的心不那么痛的时候,再付给你稿酬;如果这本书大卖1万册,那么编辑肯定会乐颠乐颠地提前通知你领稿酬。

说到这里,也许有作者会问,“我怎么和出版社谈,到底是按30元还是50元标准呢?”

这不太好说,只能聊聊我个人的经验和看法,或许能给点启发。

一般出版社会根据编辑的级别、资历,限定编辑与作者商定稿酬标准的浮动范围。

假设啊,某家出版社,一个普通编辑,只允许他在25-40元/千字之间浮动,超过40元/千字标准,他就需要请示上级特批。

作为编辑,在与作者商定稿酬标准时,就会从多方面考虑:比如你是个新作者,一般会低一点;如果你的稿子乱一点,一般会低一点;如果觉得你的书稿卖不动,一般会低一点;如果谈得那天编辑刚被领导骂过,一般会低一点……

还有,如果你正好把稿子投给了一个部门领导,也许能高一点;如果你作为作者名气很大,也许能高一点;如果你和编辑很熟,也许能高一点;如果你的稿子质量或者潜力很好,也许能高一点……

还有,如果一个出版社效益相对好一点,也许能稿酬支出能宽松一点;如果一个编辑的考核效益比较好,也许能稿酬支出能宽松一点;如果你赶上了一个部门发展初期,也许能稿酬支出能宽松一点……

总体来说,在大致的范围内,会因为时机、机缘、对象等各种因素,稿酬标准或许谈得高一点,或许谈得低一点,这是常情。从长远计,要有一颗平常心,不必太较劲或者反复对比,你签的标准多5块,我签的标准怎么少10块。

拿郭德刚的话“你就看到赚钱的,那还有跳楼的呢;你失业了,那还有失身的呢!”

什么事都得往下看,你就会很快乐。

——————————————————————————————————

欢迎书稿投稿:各种教材教辅类(本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培训等)、职场励志类、家庭教育、百姓理财创业、艺术培训、名家专著、外语学习等稿件,各类小说、文学类暂不征集。欢迎投稿 chubanzhe@qq. QQ: 1492339493

——————————————————————————————————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6-20 19:40:00

7

接着解释一下什么是“版税稿酬”。

同样随便翻开一本书的版权页,里边会有定价和印数两项。

正常情况下,版税稿酬是以定价和印数为依据计算的。

假设,你看到一本书版权页上印的定价为30.00元,首印印数是5000册,你与出版社签定的版税稿酬标准为8%,那么作者应得的稿酬就是30元×5000册×8%=12000元。同样是代扣所得税之后,剩下的就是作者的纯稿酬。

各出版社版税稿酬的幅度大致为5%-15%。最常见的幅度是6%-9%,更高或者更低的都属于特殊情况。至于每个人最终与出版社谈妥的标准,各种机缘状况,前面已经说过了。

现阶段,版税稿酬是上述四种稿酬支付形式中适用最广泛的支付形式。

主要原因是,版税稿酬将图书的销量与作者的稿酬收入挂钩,书卖得越多,作者能得到的稿酬越多,这样就把作者和出版社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免得像“千字稿酬”那样,常有作者领完稿酬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独留下出版社在寂寞承受。

按道理,在出版合同上,作者有自主选择或者商议选择稿酬支付形式的权利,但事实是,不讲道理的事情太多了。

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出版社。出版行业属于垄断行业,而且现阶段书稿总量是供大于求,稿酬还得指望出版社顺利支付……种种因素凑在一起,不得不让出版社相对于作者个体处于强势——相对比银行、保险、中石化,出版社还算讲道理得多。

现在稍正规一点的出版社,提供的都是定式合同,你如果不是个较真的人,合同条款不大用看(说实话,天天签合同,好多编辑也不全明白合同里到底写些啥),基本上对出版社有利的它都涉及,对出版社不利的它都规避,除了稿酬幅度,其他可供商量改动的条款不多。也不用太担心,多少年来多少作者都这么签下来的,一批定式合同也不会针对哪一位作者,至少这一层面是公平的。

早些年有一阶段,千字稿酬与版税稿酬还是可选的,这是因为千字稿酬与版税稿酬对出版社来说,有一个平衡点。

举例子啊,我现在从手边书架随便拿一本书,哈,一个大厚本《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它版权页上注明的字数是959千字,定价88元,首印册数6000册。假设本书稿酬可选40元/千字和8%版税两种,

先算千字稿酬:959千字×40元/千字=38360元(税前稿酬)。

再换算平衡点的销售册数:38360元÷8%÷88元≈5448册。

也就是说,按照8%版税稿酬出版社要销售5448册才能冲抵预先支付给作者的40元/千字千字稿酬,而且这5448册还得是扣掉退货的净销售册数才行。

通过多本书的换算,出版社就可以得到一个平衡点的平均册数值。

剩下的道理就简单了,以前,大部分图书都可以销售过万册的时候,出版社当然愿意支付作者千字稿酬;现在大部分图书只能卖个三五千册,出版社自然是支付版税稿酬划算而且风险小——谁还比谁傻么。

啰里啰唆解释了一大堆,又是公式又是换算,还真有些枯燥。

忽然想起一件事情,是不是有人翻看版权页没有找到印数这一项?这是为什么呢?

呵呵,且看下文分解。

——————————————————————————————————

欢迎书稿投稿:各种教材教辅类(本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培训等)、职场励志类、家庭教育、百姓理财创业、艺术培训、名家专著、外语学习等稿件,各类小说、文学类暂不征集。欢迎投稿 chubanzhe@qq. QQ: 1492339493

——————————————————————————————————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6-20 21:34:00

8

很久很久以前,大部分正规出版的图书版权页上,是有标有印数的。

但随着竞争加剧,市场越来越残酷,就有一些出版社变得“聪明”起来了,悄悄地把印数这一项去掉。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一方面,可以方便少给作者算点版税稿酬,我版权页上没标明,我到底印刷了多少册,就不告诉你,反正大部分作者不会费精力去查证。

另一方面,我出版社哪本书好卖哪本书不好卖,不让别的出版社知道。

再一方面,打碎牙齿,往肚里咽,现在图书卖得越来越差,还是不标印数,免得让别人看着寒碜了。

到了现在,还在版权页上标明印数的出版社越来越少,能坚持在版权页上真实标明印数的出版社则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版权页上有可能找不到印数这一项,就不奇怪了。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近些年来还有两点有趣无奈的变化,也在这里一并说道说道。

变化之一:版税稿酬结算依据,从“实际印数”向“实际销售数”再向“实际净销售数”演变。

通俗讲:最早,出版社是印了多少给作者结多少,后来是一定周期内发货了多少给作者结多少,再后来是一定时期内减掉退货净卖了多少给作者结多少。

变化之二:结款周期和比例,从两三个月内全额结款向两三个月内半额结款向若干月内定额结款演变。

通俗讲:最早,出版社是印刷一次两三个月内结一次全款,后来是结一半压一半,再后来是定期卖多少结多少,与印刷次数无关。

看了这些变化,是不是觉得世事险恶,作者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其实何止作者,编辑、出版社一样不好过,现阶段整个社会都是这样。

产品越来越多,利润越来越薄,压力越来越大,回报越来越小。

要想过理想生活,只能多看新闻联播。

没办法,在困难时期,互相体谅和乐观才能保证更好地存活。

呵呵,有关编辑的“凄惨”,后文再说,下面接着说“一次性稿酬”和“不付稿酬”。

“一次性稿酬”和“千字稿酬”有点相似,都是一次性支付,以后再不给了。不同的是,一次性稿酬一般为先付款后出版,而且也不按照字数多少计算,有点像估价拍卖。一般在买断版权、求人出书或者有特殊利益考虑等情况下才会用到。适用机会很少。

“不付稿酬”更好理解了,那就是一分钱稿费不用给了呗。

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有作者不计较稿酬或者赠稿出版或者是指令性出版等,适用“不付稿酬”;也有一些常见的情况,比如编辑认为书稿不会创造多少经济、社会效益,也就是不值得出版,但是作者又扭捏或强烈希望出版时,一般会采用“不付稿酬”并结合“收取出版费”形式处理。

这就引出另一种作者出书目的类型——“为名誉类”。

这一类型就比较热闹了!

——————————————————————————————————

欢迎书稿投稿:各种教材教辅类(本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培训等)、职场励志类、家庭教育、百姓理财创业、艺术培训、名家专著、外语学习等稿件,各类小说、文学类暂不征集。欢迎投稿 chubanzhe@qq. QQ: 1492339493

——————————————————————————————————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6-21 20:46:00

9

相对于“为赚钱类”目的性的单一,“为名誉类”的目的性就五花八门了。

容我回忆回忆,多举些例子。

比如说,出书为评职称的。中级职称还好说一点,一般评高级职称时就会有发表论文或者出版专著的硬性要求。于是,经常会遇到作者问:你们是不是国家级出版社?能不能帮忙出本书?能不能帮忙在某本书上挂个名?能不能在某月某日之前拿到样书,急急急,单位评职称时要提供,等等。

比如说,出书为显摆的。一些官员领导、头头脑脑;学术、艺术、技术圈子;明星、达人……朋友同行圈子之间攀比什么?比奢侈、比享受?忒俗,比就比点有技术含量的——华丽丽地在某某知名出版社出一本书,自己的大名一署,多提气!你今天出本《日子》,明天俺就整一系列《月子1》、《月子2》、《月子3》……

比如说,出书为总结的。干点成就了、熬到退休了、玩到一定程度了……回想,几十年来干了好多事情、取得好多成就似乎还没有人知道,似乎不大甘心。于是,讲话、书信、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照片、日记……翻箱倒柜,可以找到的边边角角统统杂成一烩,交给出版社,书名就叫某某某某某集,也是华丽丽一大本。一摞样书拿到手里,给儿子孙子分几本、给朋友亲戚分几本,一页页翻,一页页回忆,油墨香混杂着唏嘘,你没出过你不了解,看着看着,自己都崇拜自己了。

比如说,出书想一朝成名的。我现在可以是草根,但不能阻挡我有个长成大树的梦想——这是人之常情,否则现在各种草根选秀节目就不会那么火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于是,出书就成了好多怀揣梦想的草根一朝成名的重要途径之一。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于是,孩子出书也开始大行其道,一个赛着比一个早。

比如说,出书为文学梦的。这一类和想一朝成名的还不太一样,好多人执着的成分大于投机的成分,就是这一点区别,让人能多一点感动。都是语文课害的,儿时的净土就被种上了文学的种子。什么李白、杜甫、徐志摩,什么鲁迅、胡适、朱自清,什么金庸、古龙、梁羽生,什么琼瑶、三毛、席慕蓉……这些人的花言巧语,如影随行,在一代一代年轻人的心灵深处编织着文学的梦想,使众前赴后继。

比如说……,一时想不全,先总结写这么多。

很多新作者不太了解,为什么都是向出版社投稿出书,有的能领到稿酬,有的不仅没有稿酬还需要自己交钱出版。是被人骗了,还是有什么原因?

其实道理很简单,羊毛出在羊身上嘛。

现阶段,出版社编辑在考虑一本书稿是否适合出版的时候,在内容、质量基本符合出版要求的前提下,首先会考虑经济效益,如果认为某一书稿能有一定的销售潜力,能为出版社赚钱,一般就可以顺利出版了。比如,于丹论语心得,那出版社还不挣着付稿酬抢着出版。其次会考虑社会效益,比如新领域、新学科、新技术专著,有珍藏价值的历史资料等,能为出版社扬名获奖,即使不赚钱,一般也可能考虑出版。

除了符合这两条和指令性出版,其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具备的普通书,出版社只好婉言拒绝了。若作者执意出版,那只能不付稿酬并要求支付出版费用。至于要交多少钱合适,主要根据各书、各社印制成本再留出点利润空间,一般出一本书几万元左右吧。稍能卖动点的,出版社会卖一点;准知道卖不动的,一般印个几百册就都给作者自己回去分分了。

——————————————————————————————————

端午节假期愉快!就不打广告了。

声明一下版权:本贴为原创,转贴请注明作者和原文出处。

——————————————————————————————————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6-21 22:37:00

10

做编辑这么多年,经历了出版行业的兴衰起伏,也遇到不少的有趣人和事,随便聊一聊,放松一下。

关键词:著作等身。

著作等身,俗一点讲,就是自己出过的书摞在一起,有自己的身高高。

我认识的作者中,还真有那么一两位可以达到著作等身。还有一位,还真凑兴把出过的书摞在一起,站在一旁照了一张照片,哈哈。

我大致算了一下,书脊厚薄加在一起,至少得一百多种才行。

历史知识不扎实,也没认真考究。印象中,历史上能达到著作等身的也没什么人吧?四库全书?高度肯定够了,勉强算乾隆挂名汇编?据称,乾隆一生作诗42250多首,还有零有整,挺像真的,加上他的文章、书法、绘画啥的,如果都出版出来,估计肯定是够了。玄奘翻译的经书不知道够不够?其他想不起来了。

其实,现在的人能达到“著作等身”,也要拜计算机的功劳。基本上修订、再版的,易稿改编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参编的,挂名主编的,等等,全都算在一起才能凑够。

关键词:买车买房。

出书这一行,还真发了一批作者。

那些年,书市火的时候,认识的一些作者、工作室,稿费加起来可以领到上千万,羡煞个人。这倒真是行行出状元。

至于领到几十万稿费的作者就更多了。印象深的是一位教授,原来只知道闷头教书,家庭经济有压力,偶然机会,因为出了几本畅销的教材,几年间车子也买了,大房子也买了,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家庭地位也挺升了——这经历挺像易中天的,只不过他是靠百家讲坛火起来的。

赚钱的机会转瞬即逝,现在单个作者能领到的稿酬就没有那么多了。加上现在房价那么高,情况好一点的作者,几年稿费凑下来,怕是也只够买辆车了。

关键词:资产过亿。

十几年来,出版业的总规模也翻了十几倍。原来年发货码洋几千万的出版社,现在也翻到几亿。一些民营性质的书商、经销商,一年的发货码洋也可以做到一亿、两亿,其规模直逼一家中型的出版社。

还是前面说过的,总量翻是翻,但是出版社和书商的利润比例一直在持续下降。

现阶段书号还垄断在出版社手中,如果真有一天放开,估计大批出版社都得倒闭或被民营书商吞并。

关键词:全民编书。

以前大学里的教师,能出本教材,算稀少。看看现在,教授、讲师、助教、研究生、本科生都在编教材、教辅,好听一点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难听一点是“良莠不齐、杂乱不堪”。随便网上书店搜一下“大学语文”,就能有几千个版本。

以前全国统一使用几个版本,现在恨不得一个学校用一个版本。

很显然,无用功做得太多,绝大部分属于重复建设。但做编辑也难,明明知道重复,有时还得请人家出版。

唉,凡事得有个度,太统太分都不是啥好事,也不知道这算是进步呢还是掉沟里了。

本是要放松,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又发开了牢骚,这很不好。

歇一歇。先到这里,下文再聊。

——————————————————————————————————

端午节假期愉快!就不打广告了。

声明一下版权:本贴为原创,转贴请注明作者和原文出处。

——————————————————————————————————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6-22 14:54:00

11

聊聊投稿子的技巧。

投稿子就像投胎,投个好胎会有个好的起点。人投胎自己左右不了,稿子投胎还是可以做主的。

同一本稿子,投稿方式、方向不同,可能结果千差万别。

投稿子之前,先要想一想自己投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目的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

如果是为了出书赚钱,那就要随时关注市场的热点变化。根据做编辑的经验,推荐一套投稿的技巧,供参考。

第一步,网上可以找到各种出版社的名录信息,还有全国百佳、市场占有率、造货码洋排名,根据前面介绍过出版社的分类,从中大致圈一下自己的稿子适合的出版社类别,把这些出版社记录下来,作为第一手数据。

第二步,在各大网上书店搜索排行,比如销售、点击、评论排行,看看哪些出版社哪些类型的书经常上榜。可能一家网上书店的数据并不准确,可以多搜索几家,比如亚马逊、当当、京东商城、北京图书大厦等等,横向对比、汇总。

举个例子——亚马逊图书http://

网站本身就有详细的图书分类,比如小说、文学、传记、摄影、少儿、历史等等,然后很容易就可以把自己的稿子对号入座,再通过各种排行,找找前一百前二百名中,都有哪些出版社经常出现,那这些出版社就是你投稿的范围,把这些出版社记录下来,作为第二手数据。

第三步,去身边的书城、书店逛一逛,可以和店员了解了解哪些出版社的书哪类书比较好卖,找找自己感兴趣的类别和图书,把一些出版社和版权页中责任编辑的名称记录下来,多逛几家书店横向对比,汇总成第三手数据。

第四步,将上边的三手数据进行对比,从中找出一二十家销售排在前边、畅销书概率多的出版社,作为自己最终投稿的目标出版社。然后从网上找到这些出版社网站和总机电话,直接给前边记录的编辑打电话就OK了,剩下就看你的运气了。

如果是出书出名,也可以参照上述的方法。出版社目录中的出版社好多空有虚名,毕竟只有在市场上活跃,有一定读者认知度的出版社,才能给你的书带来出名的机会。道理很简单,你参加选秀节目,总得找中央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这些综艺节目收视率高的电视台才更有曝光率,不是么?

如果仅仅想自费出本书自己留念,那就没有必要找太活跃的出版社了。一般自费出版的书是不在市场上公开销售的,因为即使发到书店,没有什么人买,反而会坑了书店,给出版社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这类投稿,尽可能找自己或朋友认识的出版社,或者离自己近一点的出版社,多找几家,对比一下收费标准,差不多就可以了。这里提醒一下,自费出版收费标准和出版社大小关联不大,并不一定大社就收费高,每个编辑针对每本稿子的收费心情都不一样,所以能有熟悉的编辑是最好的。

如果是为了评职称,那当然最好是找国家一级的出版社了,一步到位,这是硬性要求,没办法。

其他还有的,就是留意一些出版社的征稿启事。属于出版社、部门发的,一般在出版社网站上会有链接,属于编辑个人发的会在各种网站、论坛、博客、QQ群,比如天涯这里,他们征稿时你投稿,会比较受到关注,但同时也会鱼目混杂,需要自己细心甄别。

——————————————————————————————————

端午节假期愉快!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6-24 15:07:00

12

掌握了投稿的方向和目标,接下来聊一聊,应该怎样投递?

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到达一个目的,有人走大道,也有人走捷径或者翻墙钻洞,我不能评价哪种走法是正道,或者就该怎样走,这是个人价值观念取向的自由。

这里,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介绍出版社常规投稿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仅供参考。

邮件、电话、QQ(包含其他MSN、飞信等即时聊天工具),这三种方式,我推荐QQ。

邮件呢,现在垃圾邮件很多,编辑每天接到的投稿、业务邮件不会少,这样你的邮件很可能被忽视,结果是你自己在那里满怀希望地傻等,编辑可能连看都没有看到。

电话呢,通话时的状态不好把握。或者编辑正在忙着、或者在开会或者在和别的作者聊天,短短电话里的接触,很难把你投稿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电话可以作为初步取得接触的途径,取得接触之后,就可以要来编辑的QQ、邮箱等联系方式,在进一步深入交谈。

QQ呢,是现在比较方便有效的投稿工具。一般编辑工作时间都会在线,交谈方便;QQ聊天不像电话那样急促,可以从容不迫,把事情聊开;QQ可以更婉转,避免当面被拒绝的尴尬;QQ聊天还可以记录,有什么关键的信息可以随时查找;QQ可以即时粘贴、发送文档,远比邮件、电话功能更全面。

当然,更多的时候,上述三种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使用,效果可能会更好。

接触之后,需要介绍和提供哪些信息呢?

建议可以先介绍一下,自己是通过什么渠道找到编辑的。不妨可以恭维一点,比如说,你是根据看到某一本该编辑经手出版的图书,感觉很好,顺而感觉这个编辑不错,专程找上门的,估计这个编辑会很受用,会对你有很好的印象分。再比如说,你是通过朋友口碑介绍的、通过网上某一篇文章看到的或者通过编辑的博客,等等,一些让编辑觉得体面的渠道,往往会给你带来好的开始。

然后,不要罗罗嗦嗦说很多,编辑会向主动你要书稿资料,你把准备好的资料发给他就可以了。

不论向哪家出版社、编辑投稿,最好事先准备好以下的资料。

首先是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中除了姓名、年龄、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电话、邮箱、QQ、通信地址等)这些必备的信息之外,其他最主要的就是与书稿内容相关的经历简介。比如:你写的是商战小说,最好表明自己有多少年、多么丰富的商战经验,如果作者没有职业经历背景,一般会减分;个人的学历、头衔简介,如果有什么博士、教授、作家、专家、领导的头衔,一般能获加分;以前的成绩介绍,如果曾经有论文、图书发表出版,有畅销的作品,有高点击率的帖子,有Fans群等等,一般能获加分。作者简介不是政审材料,不需要面面俱到,优势要强调,弱势要回避,有那么一两项,让编辑印象深刻就可以了。

编辑看到作者简介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记述一二。比如看到某个作者,列举一大堆在某某出版社出版过的某书,编辑可能会反应,噢,这可能是个写手,书稿已经做乱了,要留意他在业内的口碑;比如某个作者之前有很丰富的从业经历,但没有出过作品,编辑可能会反应,咦,这有可能是部好作品,但不知道写作水平怎么样,要看看他的稿子;比如看到某个作者头衔、名气挺猛,编辑可能会反应,会不会对出版有什么特殊要求,会不会不好打交道,要摸清他的真实意图……总之,作者简介需要掌握好度,200字左右,简洁、客观说明情况就可以,不要过分夸大,免得适得其反。

接下来是书稿资料。

——————————————————————————————————

关于编辑的笑话(网上摘的):

墓地里,三个骷髅聊天,第一个自我介绍说,我是图书编辑,我是累死的,你们呢?

第二个说,唉,我也是图书编辑,不过是饿死的。

第三个不说话,前两个就问他,喂,兄弟,你是怎么死的?

第三个哭丧着脸说,我也是图书编辑,不过,我还活着……

——————————————————————————————————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6-24 16:45:00

13

书稿资料要包含这么几块:书名、内容简介、读者对象、目录、字数、写作背景、市场预测、营销资源、样稿、书稿进度等。

书名很简单,就是你希望将来出版时正式的书名,是一本书的精神浓缩,一般编辑看到书名,就可以敏感预测到这本书稿的一些大致情况。书名是作者的最初建议,有可能编辑会根据市场需要商议调整。

内容简介就是这本书稿核心内容的简要介绍,通过内容简介,编辑或者将来的读者可以快速了解这本书稿重点写些什么。

读者对象就是你在写作这本书稿时心中默想的哪些人会看。比如给小朋友看的、给老年人看的、给学生看的、给求职的人看的……,最好要目标具体、定位准确,不要太空,说适合所有读者,那样等于没说。

目录可以帮助编辑和读者迅速浏览这本书稿的内容结构。教材、小说、专注、艺术集等各种类型图书目录形式不同,有的具体、有的抽象、有的或者就没有目录,不一一列举。讲一个通用的原则,就是把自己当作读者,翻开几本和自己图书类型相似的图书,看看人家的目录是怎样的,作为读者,希望这本书的目录是怎样的,哪一本书的目录作的比较好——设身处地,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往往是最有效的通用原则。

字数可以让编辑迅速考量这本书将来的定价、厚度。字数按照ord里边的字数统计就可以了,或者常用的A4篇幅,5号字写满一篇,按1300字/页预估也可以。

写作背景就是要写清楚,你写作这本书稿的真实动机、目的、想法,是什么触动你想写这本书稿?你希望通过这本书稿的出版能带来哪些效果、哪些改变或者哪些积极意义?有哪些内容、想法或者创见是你所要重要表达的?建议作者不要忽视写作背景,越真实的想法越可能能打动编辑和读者,到图书正式出版时,写作背景可以作为这本图书前言、序或者后记的主要内容。

市场预测就是你对这本书稿将来市场销量的乐观估计。市场预测一般不大好写,很多作者是凭主观感觉,我感觉这本书稿能大卖,我感觉肯定会火——真正要你说明依据,往往拿不出来。通常的作法,你可以大体统计一下书稿潜在的读者群的数量,比如,一本素描培训教材的市场预测,你可以统计每年参加艺术中考、高考的人数;一本育婴手册,你可以统计年轻家庭群体的大致数量;还有,如果能找到相关数据,你可以列举同类图书的市场表现。市场预测是否准确不太重要,对市场尊重的态度最重要,这样,至少让编辑感觉你有认真分析、考虑过市场,而不是闭门造车,因而会对你的书稿更有信心。

营销资源就是你自己将来有哪些特有的、优势的、可以提供的营销手段或渠道。有多少列多少,越详细、越有可行性越好。比如,我有个人网站博客、QQ群、粉丝群;有配套的培训、宣传渠道;有一定的名气可以签名售书;可以有媒体、广告、网上书店渠道;可以发表软性文章;有特殊的行政渠道;可以请名人写序……每多一项,就会多加一分,只有作者自身的营销资源和出版社营销资源形成合力,书稿将来才有可能卖得更好。

样稿,这不用说,编辑肯定要通过样稿了解作者的文字功底、语言风格,书稿技术含量、价值取向等重要信息,这会直接关系到书稿是十分适合出版、可以修改出版、难以把握还是根本不符合出版要求。

书稿进度就是要讲清楚:书稿现在仅仅是设想还没有开始动手写作呢,还是已经写作了一部份或者已经完稿,如果签定出版合同,将来什么时间能够交稿?编辑通过书稿进度可以估算出版周期和销售档期,增加对书稿销售的把握。

以上,就是作者投稿时需要提前准备好的资料内容,作者简介、书名、内容简介、读者对象、字数、写作背景、市场预测、营销资源、书稿进度等可以放在一个文档中,目录、样稿可以单独一个文档,基本各个出版社通用,其他的一些作者自行补充的内容或者某个出版社、编辑特殊需要的内容以实际情况而定,这里不再赘述。取其精华

——————————————————————————————————

关于编辑的笑话(网上摘的):

一家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有一天收到一位年轻女小说家的来稿,连同小说稿寄来的还有一大盒杏仁糖。看完稿子,编辑给她回了一封信:“你的杏仁糖很可口,我们收下了;可是你的小说太糟了,我们不能收。以后只寄杏仁糖就可以了。”

——————————————————————————————————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6-24 19:34:00

14

给编辑发完上述主要的资料,就可以让编辑安静地看完,等待编辑的判断和反应。

除非编辑正好有事情岔开了,一般看完上述资料之后,当时就会有一个大致的反应。

如果编辑觉得书稿很适合自己这里出版,会很干脆地和作者补充了解一点相关情况,以验证自己的判断,然后会进入出版前的实际流程商谈。

如果编辑觉得书稿尚可以修改出版,会试探作者的态度,如果作者能够听进意见,愿意理解和配合,一般也会进入出版前的实际流程商谈;如果作者坚持己见,有可能就婉言谢绝了。

如果编辑觉得书稿难以把握,一般会征求领导或同事的意见,也会和作者进一步沟通,了解作者的意愿强度,如果作者不是特别坚持,多数情况下,编辑会报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婉言谢绝。

如果编辑觉得书稿根本不符合出版要求或者不适合自己这里出版,一般会直接婉言拒绝。

投稿能够顺利地出版,其实是作者和编辑都希望的事情。编辑也希望投来的稿子正好是自己这里需要的。但往往是事不如所愿,作者投稿一次就能顺利出版的比例是很小的。能够出版,皆大欢喜,双方都好说——难的是拒绝。

每个编辑的处事风格、性格不同。能够做到反映迅速、每稿必复、婉言拒绝的编辑还属极少数;大多数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往往要么含含糊糊、要么置之不理,拖一拖就不了了之了——如果看到编辑十天半个月还是这种反应,估计十有八九就黄了;还有编辑和作者有理有据地点评一番,然后毅然拒绝导致不欢而散的,也属于极少数。

下面聊一聊投稿环节作者和编辑的一些心态和状况,属于一家之言,仅供探讨。

偶尔会见到网上有作者骂编辑和骂出版社的,个人以为,作者和编辑间出现误解或沟通不畅的情况属于正常,某个编辑的个人行为代表不了一个出版社,更别说一个行业,私下的问题可以私下解决,没有必要放到网上用偏激的语言引导不明就里的网友进行攻击。我听闻曾经有个作者,把和一些出版社编辑QQ聊天信息、编辑姓名单位信息单方面截取放到网上,以证明编辑怎样“昏庸无光”不识他的大作,不必看其内容,换位思考,他这种做法本身就不够地道。

编辑其实属于“危险行业”,越是正规的出版社越有更多的条条框框在约束着编辑,所以编辑判断一本稿子能否出版,会有多方面的顾忌和考虑。从作者角度,一本书稿就像自己的一个孩子,容不得半点怠慢,越是如此,投稿越应持有平和心态。一个编辑或者一家出版社的否定,只能代表个别意见,代表不了全部。本身投稿就是一个完善、检验书稿的过程,换个编辑、换个出版社再投就是了,现在的编辑、出版社多得是,没准哪家就可以出版。没有必要大动肝火、非要扯出来骂街,那样只能说明对自己的稿子没有信心。

现在最普遍的状况是作者的盲目投稿,这也是我写这篇帖子的主要原因。很多作者不了解市面上乱其八糟的征稿、出版机构到底是怎么回事,也不了解市场、稿酬、销售是一些怎么样的情况,更不了解一些出版的流程、惯例、规则。比如有的作者投稿盲目自大,动不动就是什么旷世奇稿、空前绝后、无与伦比,动不动就100万稿酬、40%版税、几家出版社打破头在抢——偶尔噱头一下还可以,噱头多了,就像“狼来了”,没有哪个编辑会当真;也有一些作者妄自菲薄,没有争取到自己该得的利益,比如明明市场前景不错,可以领到稿酬,作者因为不了解就可能被个别编辑误导,放弃稿酬或者自费出版。

还有一点想说的是,作者对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多下点工夫。自己的孩子不花心思培养、包装,还能指望别人另眼相待?花心思写好稿子内容,这自不用说。一些外围的,比如前面提到的一些出版常识了解、出版社编辑筛选、投稿资料准备相关工作做得越充分,对书稿出版越有利——别指望编辑会帮助你做这些,对于你来说稿子是唯一的宝,对编辑来说它只不过是数百、数千稿子堆中普通的一个。

地面上的典型事项,先讲这么多,接下来还得回到“造星”工作,聊一聊怎样筹划一本稿子才可能火?

——————————————————————————————————

关于出版的笑话(网上摘的):

“编辑先生,这篇书稿我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并非梦想,请一定出版我的作品,这可是本世纪的杰作啊!”

“啊,那一定是出色的幻想小说了!

——————————————————————————————————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6-25 18:11:00

说明一下啊:

最近有不少作者投稿,非常感谢,但因天涯社区各路大侠混杂,为了使本贴能顺利写完,暂不便公开楼主和所在出版社信息,失礼之处,请各位包涵。

如果哪位作者投稿是缘于对本贴及楼主的信赖,而不是针对某家出版社,我将深感荣幸。

作者投稿时,请直接提交投稿相关资料(本贴有说明),我会及时回复。如果作者的投稿很适合出版,我将告知我所在的出版社;如果能顺利签订出版合同,自然会获知本人信息。

所有已知楼主信息的作者,还烦请在此替楼主保密,不胜感激。

另,纯文学类比如小说、散文、诗歌等,请勿投稿,因不在我负责的出版范围之内,即使再好的稿子也只能忍痛割爱。

再次感谢!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6-26 1:37:00

15

说到“造星”秘诀,实属嬉戏之言。真正的巨星,从来不会是通过某个定式培养出来的。

我一个小编,井底之蛙。不过是藉着一点编辑的经验,抓一点典型,牵强附会,谈谈自己的看法而已,谁觉得有点道理更好,没有道理,请笑笑而过,不必太当真。

前面说过,好稿子可遇不可求。

从编辑的角度来看,书稿立意好的可能结构不好,故事结构好的可能沉淀不够,沉淀够的可能文笔不够生动,文笔够生动的可能价值取向不妥……好不容易遇到一本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得,他还不在我这里出版了。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我可能天生文笔好,但就是不会编故事;我可能天生对市场敏感,但是我就是写不好稿子;我可能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可就是倒不出来……好不容易吭哧吭哧弄一本稿子出来,得,编辑还都不给我出版了。

凡事从多个角度考虑,似乎就可以乐观得多。

我是不会编故事,但是架不住我文笔好啊,鸡毛蒜皮的小事经我一写就有人爱看,我干嘛要编故事,像三毛当年不是很火么?我是阅历少但是我会编故事啊,我整虚构的行不行,莫不成今天谁还有清朝的生活阅历,宫心计、甄寰传不是很火么?说我价值取向不妥,架不住我会骂人啊,从八岁骂到八十岁,从早上骂到晚上,句句“猪鸡”,还保准不带重样的,武骂那叫骂街,文骂那叫批评家,李敖、韩寒、孔庆东不都挺火的么?

这说明什么道理?那就是书稿筹划工作的第一项:扬长避短、准确定位。

筹划稿子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类型去写。李敖号称白话文五百年来第一人,也承认自己不会写小说,仅仅尝试写了一篇《北京法源寺》就知难而退,李敖尚且如此,咱们普通的作者一定要对自己的长项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

当年梁羽生、金庸因为写报纸专栏小说谋生,竟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之盛况;前些年,易中天、于丹上了百家讲坛,竟引发了品古典文学之盛行;这些年,各处网络社区、论坛更是奇作不断,《明朝那些事儿》、《诛仙》、《斗破苍穹》、《武动乾坤》等等,一个赛着一个火。说实在的,今天的作者幸福好多,因为有那么众多的网络平台可以展露拳脚。而且,有宽松的发表环境和数以亿万计的现场观众。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书稿写作最忌讳闭门造车、自娱自乐。

前面的这些例子都说明,一个开放可以即时互动的平台,往往能即时检验书稿的市场受欢迎热度并同时给书稿的写作者带来动力。

古代的作者没有今天这么好的条件,以至于好多作者直到死后,作品才逐步被大众认可,哪像今天,前一分钟发表的帖子,后一分钟就能看出火不火,作品还没有写完,已经有出版社等着签约炒作。

这算作书稿筹划工作的第二项:直面读者、因需而生。

随时写的稿子可以随时拿到网上发表,随时体会读者的反应,了解市场的真正需求。虽然并不是所有在网上火的书稿都适合正式出版,但大多数网上火的书稿若能出版在图书市场也会有不俗的表现。网上免费发表,只要不是签约收费,不会影响图书的正式出版,相反会彼此推动。

怎样筹划一本稿子才可能火?——这个话题真是很难以把握,想了一个晚上只写了这么多,而且又隐约感觉不妥。这一刻,我似乎陷入思维的悖论,一边在设想作者像天桥杂耍卖艺的,面对衣食父母,一味迎合,使出浑身解数,吸引他们的注意;一边脑海里又闪过《非诚勿扰2》中的那句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一本书是一定需要那样去迎合读者?

思前想后,还得将这个话题放一下,没准等我把其他想聊的事情全部聊完,这个话题就迎刃而解了呢。

回到上一节,继续聊投稿被编辑认可之后的事情。

——————————————————————————————————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扎西拉姆?多多

——————————————————————————————————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6-26 19:59:00

16

书稿被编辑认可之后,一般会进入出版社内部的一个选题审批程序(三级审批)。需要作者填一份出版社的选题申请表,然后再由编辑按照社内程序申报。

如果一个选题在出版社内批准通过,一般会生成一个选题编号,因为经常会出现书名、作者重复的现象,所以这个编号便是将来该书在出版社内从生到死的唯一身份ID。选题编号主要是给编辑和社内管理用的,作者无需理会。

常看到有作者反映,在投稿或者选题申报的过程中,有些编辑出尔反尔,一会说能出,一会又说不能出,这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不是编辑有特殊考虑,这一般是因为每个出版社、编辑以及不同时期选题申报的实际情况不同造成的。

前些年,有一段时间,大概是图书品种急速膨胀时期,新闻出版署对每年下放出版社的书号数额卡得比较严。这样,在出版社内部就会出现书号不够用的现象,选题申报就比较难,有些选题需要反复论证、修改,提交几次才能通过或者始终通不过。近些年,新闻出版署对一些信誉、资质比较好的出版社放开书号数量,选题通过相对容易一些。

所以当编辑首次和作者说可以出版时,一般代表的意思是在他那里通过了。但,每个编辑的情况也不一样,有的编辑比较成熟,领导放心,基本上选题通过率就高;有的编辑经验少,领导可能会帮忙把一把关,可能通过率就低一些;还有的编辑一向乱报、乱出或者和领导关系处得不好,可能通过率就更低了。

投稿初步认可之后,有的编辑可能对作者说的话满了一些,事后选题却最终没有批下来,或者编辑反复修改提交多次才获批,这期间就容易引起作者误解,以为编辑甚至出版社说话不算话。

至于选题审批的周期,各出版社、编辑不同,快的一两天就可以有结果,慢的一般一周两周,还有反复多次申报或者更慢的需要一两个月也有可能。

一个选题在出版社内批准通过之后,后边的程序一般是作者准备提交书稿,编辑准备出版合同。

出版合同签订的时间段,各出版社、编辑要求不同,有的编辑要求作者先交稿,感觉稿子符合出版要求时再和作者签订出版合同,也有的编辑先和作者签订合同再收稿。这方面没有严格的规矩,通常是根据编辑、作者、书稿的实际情况而定。

有的编辑与新作者第一次合作,怕作者担心,一般会早一点签订合同;也有的编辑因为对方作者名气大一些,怕稿子将来被别的出版社挖走,也会早一点签订合同。通常情况下,编辑并不刻意控制出版合同的签订时间段,有时正好赶上有空,就处理了一批合同,签的快一些;有时因为书稿加工忙,没时间处理合同,也许就会拖一拖。也有的和作者熟了之后,啥时候实在因为没有合同发不了稿子,才急急忙忙补签合同。

作者初次与某个出版社编辑打交道时,如果对这家出版社或编辑不太了解,可以要求先签好合同再交稿,以防万一。但也要注意,合同只能是防君子防不了小人,用心找一家正规可靠的出版社和一位和蔼可亲的编辑远比一纸合同重要得多。

一般在选题审请通过之后,编辑的权限就大了起来,基本上这个选题最终能不能出版、能不能卖好,命运就掌握在编辑的手中,所以除非涉及到一些原则性的分歧,与编辑搞好关系也是很重要的。

这里说的搞好关系不是指礼物人情,从个人所接触的出版社和编辑来看,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还算是比较纯朴的,大部分属于君子之交,个别会处成多年的朋友。当然也有见到、听到作者与编辑吵架的。

吵架的引子往往是关于书稿的修改。会有一些比较阅读网站编辑、数字编辑、游戏编辑等,都可以叫编辑,但工作内容却不尽相同。

这里只能讲讲自己熟悉的图书出版行业,甚至仅仅是正规出版社编辑的一些事情。

即使是图书出版行业中,也有五花八门的分类,什么策划编辑、组稿编辑、营销编辑、文字编辑、责任编辑、音像编辑、助理编辑、社外编辑、复审编辑、终审编辑、总编辑……是不是有点晕?这么多“编辑”都是干啥的?

别急,我慢慢梳理。

一般人最初对编辑的概念,往往同记者、作家、文学等一些概念混在一起,认为编辑应该是能写文章,掌握着文章发表生杀大权的那些人。

尤其是有些怀抱文学梦的年轻人会想,我在学校喜欢写一些诗歌文章,还当过学校小报的小记者,当不成大作家,当个编辑多好啊。可以和自己喜欢的文字打交道,可以和很多作家、文学爱好者打交道。像若干若干年前火爆一时的《编辑部的故事》中一样,编辑部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充满故事、充满智慧,没事还可以调侃耍贫、谈情说爱,充满幽默快乐的精神家园……

我想说的是,先醒醒吧。

想对憧憬到出版社的小伙子们提醒一下:出版社可没美女哦,自从出版行业最后一个美女编辑“芙蓉姐姐”愤然出走,决裂于出版社,出版社这个圈子就很难看到美女出没了。

想对憧憬到出版社的姑娘们提醒一下,出版社好多姑娘大龄未嫁。

如果,这还没啥。

想象一下,高三毕业班,一个一个桌子上摞着厚厚的书本,整个屋子静悄悄的,只是偶尔有书页翻动的声言,大家都俯在书摞后,偶尔抬头伸出一双戴着眼镜、布满血丝、恍惚无神的眼睛,手里是翻得破乱仿佛永远看不完的书本——这才有点像编辑部和资深编辑的状态了,只是桌子会大一些,案头的书要多一些,书本要换成一摞摞的书稿。

如果,还是没怕。

再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编辑平均一年处理30本稿子,每本平均40万字,一年1200万字,相当于12本红楼梦或60本小说月报,平均一本要看3次,这就相当于每个月要看3本红楼梦或15本小说月报,还要一边看一边修改,还要连续看上10年、20年。你可能会说,没事啊,我喜欢看红楼梦、喜欢看小说。如果把红楼梦换成是学术专著、科技图书、法律条文呢?

如果,仍是不怕。

继续想象,除了上面那些,每年还要自己寻找上百种选题,从中筛选适合部门出版的,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然后面对各种层次、各种想法的作者,一本本去商谈解释、一本本去申报立项,再一本本编辑加工、一本本寄送样书、一本本结算稿酬。然后,你还要担心卖不动被市场退、书稿不合格被抽审查、稿酬结不出被作者骂。

所有这些,接近于楼主十多年来真实的编辑生活。

如果,就是不怕。

那接着看吧,好好和你聊一聊,一个出版社编辑的酸甜苦辣……

——————————————————————————————————

欢迎书稿投稿:各种教材教辅类(本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培训等)、职场励志类、家庭教育、素质教育、百姓理财创业、艺术培训、名家专著、外语学习等稿件,各类小说、文学类暂不征集。欢迎投稿 chubanzhe@qq. QQ: 1492339493

——————————————————————————————————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7-13 20:17:00

35

还是从第一步,应聘求职开始讲吧。

一个出版社的工种会有很多,不是只要进了出版社就能做编辑。所以应聘求职的时候,需要分清楚自己想从事的工种、岗位,小心投错了“胎”。

一个中大型正规出版社的内部还是挺复杂的,容我慢慢分析透彻。

一般的出版社大约分为这么几大块工种:编辑、校对,发行、营销,出版、印制,仓储、货运,办公、服务。

从学历要求角度比较,编辑的要求高一些,现在一般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校对、发行、营销、出版、办公、服务,一般要求本科以上,当然你硕士学历想干也欢迎,个别会放宽到大专学历;印制、仓储、货运一般学历还可以低一点。

从出差机会的角度比较,发行、营销肯定以出差为主;编辑有多有少或可多可少;校对、出版、印制、仓储、货运基本以驻守为主,出差机会较少;办公、服务出差机会不固定。

从收入的角度比较,编辑一般与发行、营销比肩,可能总体编辑略高;其次是办公、服务,以固定工资为主;校对、出版、印制一般以效益工资为主,有高有低,看干的多少;仓储、货运可能再低一点。

从劳累度的角度比较,整体上大家都比较劳累,有的是坐得累、有的是跑得累、有的是搬的累、还有的是被催得累。

从工种转换的角度比较,一般编辑想转校对、营销、出版、仓储相对容易一些;发行、校对想转编辑除了要提升学历,还需要等待机会;办公、服务的估计也不大爱转成编辑,但也有些编辑、发行、营销人员寻机转成办公、服务人员;印制、仓储、货运能转工种的机会不多。

看着是不是有点晕?

我再来把这些工种都干些啥大体理一理,可能会清楚些。

编辑:和作者打交道、组织选题、编辑加工书稿(前面介绍的三审环节)、出差开会、参与营销……基本上图书出版的生产工作都围绕着编辑展开。

校对:只负责出版流程中的三校环节,但因为往往几个校对要负责一个部门几十个编辑的稿件校对,所以这份工作也很辛苦,有点像流水线上的计件工人,校一本稿子多少钱,不校就没多少钱。

发行:主要负责和经销商打交道,筛选合适的经销商签订协议;然后负责把新书主发到各经销商,同时定期补货;最重要的工作则是回款,就是把卖书的钱定期定额地从经销商那里收回来;有时间精力也主持做一些营销活动。通常,出版社会把全国的市场划分为若干区域,比如几个省或一个省算一个区,一个区安排一个发行经理,负责管理这个区域的发行、营销、回款工作。

营销:主要协助发行、编辑做一些推销的活动,比如走访书店、搞搞营销活动、定期客户回访、做做售后服务、联系联系媒体等等,能帮助图书多卖一些的工作。一般不涉及具体的销售、回款业务。有些营销人员是长期驻在社内的,主要是协助编辑部门作营销工作;有些营销人员是长期驻外的,主要在各个大区,协助发行经理从事当地日常的营销维护工作。

出版:简单一点,就是把编辑、校对处理好的终稿审核拿去出片。以前是要制成活字印刷的版子,所以叫出版,现在简单了,直接做成塑料的透明胶片,就可以印刷。

印制:则主要和印刷厂打交道,负责监督印刷厂把书稿按时、保质地印刷、装订出来。

仓储:主要负责图书的保管、出货,一般中大型出版社需要有很大的仓库,有新书出来了,需要入库;有发行的发货单来了,需要出库。现在好一些,基本上自动化。若干年前,入库出库可是不逊于搬沙包的累活。

办公:一般好理解,无非是负责办公用品、设备、环境、制度、财务、人力资源、文体活动、企业接待、协调的那些人。

服务:可分为两块,一类是公共服务,比如负责与新闻出版署接口协调图书备案、发稿、申请书号,比如在线办公系统维护、各种数据统计、企业网站维护等;一类是专项服务,比如编辑部门有编务负责与各个部门接口的一些杂事,发行部门有助理负责与经销商对账、制单、接电话等杂事。

除了这些工种区分,不同途径进入出版社还有身份等级的差别,咱下文再讲。

——————————————————————————————————

以文会友,欢迎书稿投稿:各种教材教辅类(本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培训等)、职场励志类、家庭教育、素质教育、百姓理财创业、艺术培训、名家专著、外语学习等稿件,各类小说、文学类暂不征集。欢迎投稿 chubanzhe@qq. QQ: 1492339493

——————————————————————————————————

作者:chubanzhe回复日期:2012-7-14 13:23:00

36

一般正规出版社的前身,都是各部委、重点高等院校、各级行政部门、一些事业团体的下属机构,基本上属国营资本性质,虽然现在逐步在向企业转制,但其事业编制的背景却如影随形,一时半时也摘不拎清。

因为这个背景,出版社的员工中就有了什么事业编制、企业编制、合同工、临时工等若干的身份分别。

事业编制说白了,就是政府的人,即使是出版社不要你了,或者哪一天出版社倒了,出版社的上一级仍需要管你,你一样还会有工作安排,还会有归属。现在出版社中的事业编制员工基本上属于历史遗留,原来的事业编制正在被公务员代替,不过因为大多数出版社已经变为企业,因而新进的员工一般不会再能得到事业编制的待遇。

企业编制说白了,就是企业的人,只要企业不倒、你不犯严重错误,那你这一辈子就有企业罩着你,哪一天你干不动了,多少会给你安排一个岗位,企业就是你的归属。

合同工说白了,就是出版社的“长工”,在一段时期内,你能为企业作贡献的时候,你是企业的人;你创造不出超出平均水平价值的时候,你就不是企业的人,你爱去哪去哪儿。偌大的社会就是你的归属。

临时工说白了,就是出版社的“短工”。忙过或试用过一阵子,你就可以离开,连建立档案的必要都没有。不过,因为现在政府对劳动合同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试用超过一个月就要签合同,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临时工越来越少了。但从宽泛的角度讲,长工、短工都应该算作临时工。最近,拜一些官方事故处理方式所赐,临时工又被赋予了“替罪羊”的全新含义,这是题外话了。

除了以上四种身份,近些年,因为出版社与民营资本建立合作公司的行为增多,便出现了一个新的员工群体。

这个群体不大好定义,权且称之为“二级合同工”。

是这样的。

出版社与民营资本建立的合作公司,也是独立法人,利润与出版社按协议比例分成。民营资本、出版社相当于两大股东。

有公司就要有员工,这些员工实际上是与合作公司签订劳动合同。

对外呢,为了工作上的方便,合作公司一般要隐去公司的身份,而要化身为出版社的某一个部门,比如叫某某中心、分社或者事业部,外人是不容易分辨的。

对内呢,则有清晰的区分。所有合作公司的员工,除了个别头头,都不属于出版社的在编员工,也就是说,这些员工的招聘、聘用、工资福利发放,都由合作公司负责,出版社仅以股东身份监督,不具体干预。

合作公司一般依附在出版社的这个大树下,策划选题、组织稿件、编辑加工、营销推广,这些工作可以由合作公司自己做,工作内容比较接近于出版社的一个编辑部门。而三审三校、出版印制、仓储发行这些工作则统归在出版社的平台中管理、运作。

这样,合作公司的员工,虽然不属于出版社的正式员工,但却可以以出版社编辑的名义对外约稿、参加编辑校对职业资格考试、在图书版权页上署名责任编辑。将来合作公司出现什么变动,合作公司的员工运气好也一般能得到出版社的择优录用,转身成为出版社的正式员工。

以上介绍的事业编制员工、企业编制员工、合同工、二级合同工基本上就构成一个出版社现阶段建设大军的主体,共同支撑着出版社的发展。

大家不要嫌我琐碎、罗嗦,实际上,搞清楚这些很重要,如果你想到出版社应聘,它能帮助辨明方向、准确定位,我当年也是糊里糊涂地来到出版社,十多年的工作经历,才慢慢地看清一点周遭的人和事。

如果想做一名编辑、在出版社工作,这些分析,多少能给你带来工作和职业规划上帮助。

接下来,再聊聊,不同的员工身份对应的不同福利、提升机会和以及出版社中的员工等级篇三 : 官员家人皆变恶霸折射出了啥?官员家人皆变恶霸折射出了啥?

湛江徐闻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局长蔡光能,因为老干部曾经举报其涉嫌中饱私囊,在该单位退休老职工自掏腰包修围墙过程中不仅阻止还对其中一位老职工大打出手,之后其弟带人围派出所要人,老职工称被打的根本原因是写举报信。(6月22日,南方都市报)

首先举报是法律赋予所有人的神圣权利,其本身体现的是公民作为国家主人翁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国家的信任。暂且不论这位蔡局长是否涉嫌中饱私囊,单说举报信是怎么落到了蔡光能手里,是值得所有的人深思的。或许此事之后,谁动了我的举报信,谁会动我的举报信会成为热点问题。这无疑会是每一个举报人都会思考的问题,思来想去,就会觉得举报无足轻重,反而还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干脆就放弃了举报,久而久之,谁还会去举报啊?因此,举报是惩治腐败、揭露犯罪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言路畅通,就必须要给群众绝对安全的感觉。针对泄密的相关人等,应该欲与重处,这种人才是害群之马。此外有关部门要着力增强各单位为举报人保密的意识,完善泄密惩戒规定,以解除举报人的后顾之忧。

其次老干部自掏腰包,修建的不是自家的围墙,而是单位大院的围墙。这样的先进事迹,体现的是老干部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精神,牛人蔡局长不但没有着力宣传学习,反而还出手伤人,与老干部的做法行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结果,说轻一点就是把党员干部的形象毁于一旦,说重一点就是把党推向了人民的对立面,“重塑金身”的工作恐怕只有从建国时期做起了。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若要让政府这艘大船永不退役,那么只有把那些犹如蹩脚的船员一样的稗官撵下船去,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最后打人的蔡局长被拘了,蔡家的衙内居然嚣张到带着十几人围在派出所门口,向派出所索要躲避的老干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蔡局长打人已经涉嫌犯罪,更何况是作为人民的公仆,打老百姓更是罪不容诛。常言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家人却是一人遭殃全家“总动员”,果然是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不离父子兵。以衙内自居的“亲兄弟”和“父子兵”视国家法律于无形,等待他们的最终也将会是法律的制裁。

遂宁市大英县,唐素澜

联系电话:,邮编:

篇四 : 十分病好了七分十分病好了七分

一个病房住着三位老奶奶,最大的陈奶奶快九十岁了,最小的刘奶奶快七十岁了,病人家属轮流来病房探视和陪护老奶奶,给病房带来了喜气洋洋的感觉,真的像过年一样热闹。

住在门边的是一位八十岁左右的张奶奶,儿子在外面打工没有回来,由儿媳、女儿、女婿及孙辈们守护;住在最里面的陈奶奶,儿子也在外忙碌没空来看望她,由儿媳、女儿、孙女们轮流陪护;中间快七十岁的刘奶奶,基本上不需要陪护,能够自理,主要是由儿女们送饭吃,她说感冒几天了,有些咳嗽咳痰,怕拖下去病情加重,不能胜任春节期间操持家务,接受儿孙们拜年时的应酬,所以来住院治疗了。

老奶奶们在过年之前来医院住院,大概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身体硬朗,不仅能够自理生活,还能给子孙们做点什么,不能自理的老奶奶,则由儿女们决定,儿女们也希望老奶奶健康,全家人能够在一起过一个安稳的、幸福的团圆年。因此,得知孙女已经从外地回家的陈奶奶,非常渴望孙女陪在自己的身边,一天中向女儿询问几次,问孙女什么时候来这里陪她。当孙女真正来到自己身边的时候,她那久违的笑容立即露出来了。她非常高兴地说孙女买来的药很好,涂上去就不太疼了,孙女给自己按摩手也按得很好,孙女还帮她泡脚了……

当陈奶奶的女儿下班之后进病房来送饭菜的时候,门边的张奶奶立即向陈奶奶的女儿汇报:你看,你侄女回来了,你母亲的病好多了,十分病好了七分。……

是啊,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家庭社会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老奶奶们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来到医院住院,当然希望自己的亲人个个都在身边,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可以随时招唤,满足自己生理、心理、关爱、安全等需要。如果老奶奶们独处很长时间,缺少外界环境的良好刺激,那么忧伤、悲哀、害怕、抑郁、绝望等不良心理就会乘虚而入,消弱她们的防御机制,导致自理能力下降及其他一系列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便秘、深静脉血栓等。由此看来,老年患者应以有多人亲近或照顾为好,使家的温暖和浓厚亲情时刻围绕在老人身边,真正达到稳定情绪、配合治疗和护理的目的。

篇五 : 二舅舅出事了发布时间:2017-04-07

今天,我到大舅妈那里去,问大舅舅王智弟弟在哪里?大舅舅说:“我也不知道,因为我刚刚去过二舅舅那里。”我一听,心想:二舅舅好好的去看他干什么,在说大舅舅生意那么好,不可能没事去看他。于是我就问大舅舅:“大舅舅,二舅舅怎么了?”大舅舅说:“你二舅舅从电动三轮车上掉下来了。”我想:爸爸在上班,可能不知道这件事。

于是,我连忙跑到联华超市里去找妈妈,因为我妈妈在联华超市里上班,我和妈妈说了二舅舅出事的事情,并且还叫妈妈下班的时候到高桥去看二舅舅。妈妈很快得答应了。接着,我拿妈妈的手机给爸爸打了一个电话,告诉爸爸二舅舅从电动三轮车上掉了下来。爸爸也很着急地说:“那你们在那儿等着,我来接你们一起去看一看你二舅舅伤得严不严重。”

我们到了二舅舅家,看见他的脚上有一条口子,还正流着血,他的鼻子上也有一条口子。看到二舅舅这个样子,我问二舅舅要不要带他去医院看一看。他说:“不要了,你大舅舅已经给我卖药了。”听二舅妈说,是二舅舅太辛苦。因为二舅舅每天2点多起床去上班,中午回来还要种地,休息时间不够,所以骑车时就想睡觉,一不小心,就从车上掉了下来。幸好有旁人看见,把二舅舅扶起来送回家。好在二舅舅身体很结实,只是擦破了皮,没伤到筋骨,估计休息一、两天就好了。听二舅妈这么一说,我们总算放心了。临走前,妈妈一再叮嘱二舅舅下次骑车要当心一些,不要再出什么事。还有,平时要多注意休息。别只顾着挣钱,忽视了自己的身体。毕竟“身体才是本钱”

相关信息

热门信息

顺时针纪念册制作部纪念册制作设计定制品牌,专业定制毕业纪念册设计、同学聚会纪念册制作、领导退休纪念册、战友聚会纪念册、同学纪念册、旅游纪念册、成长纪念册、宝宝纪念册、同学录、通讯录制作设计、情侣纪念册、退伍纪念册等各种纪念册制作定制服务。
2003-2017 顺时针纪念册设计制作公司 www.sszjnc.com 版权所有| ICP备案:蜀ICP备16035673号-1

导航 客服 QQ 电话